• KMRB AM1430 粵語廣播電臺     
spam, 生活達人, 花旗醫生行醫記

【花旗醫生行醫記】末期心衰竭有救星

末期心衰竭患者會引起多重器官衰竭,純藥物治療的存活率不足一年,惟靠心臟移植才能延續生命。但等待適合心臟移植期間,病情可能持續惡化,不得不靠俗稱「人工心臟」的可植入搏動左心室輔助設備(Left-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LVAD),來維持心臟的基本功能。

過去,「人工心臟」只視為緩衝過度之用,心臟移植才是救命的治本之道。但不知何故,應用多年後,美國心臟科醫生發現它有意想不到的果效,竟然令病人自己的心臟愈來愈強壯,醫生可適量調慢機械泵的速度,最後甚至可取出「人工心臟」。

根據心胸外科醫學期刊去年發表的報告題示,接受研究的九十名末期心衰竭患者,40人接受「人工心臟」治療、並逐步回復一定功能後,醫生取出「人工心臟」;另50人則接受心臟移植,結果發現兩者七年存活率相若。

由此可見,醫療科技發展的世界真箇無邊無際,隨著更多臨床實證,「人工心臟」已不止於充當臨時替用品,甚至是具備治療效用;同時凸顯人類驅體奇妙難測,早已超越科學家所思所想。但無論如何,「人工心臟」確實是末期心衰竭患者的喜訊!

註:
「人工心臟」其實是一個內置人體的機械泵,入口一邊連接左心室,出口則接駁至心臟主動脈。左心室的帶氧血液會經「流入管」進入泵內,之後靠電力推動的機械泵,將帶氧血液泵出,再經「流出管」泵至主動脈,然後按正常程序流至腦及四肢等身體各部份。機械泵靠「經皮電源導線」輸送電力,並要保持無菌狀態,以防感染。電線伸出體外,接駁至系統控制器;控制器會連接家中供電器或供外出時使用的可攜式電池。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
劉廣潤醫生
美國南加州心臟中心主任 - 香港土生土長的劉廣潤醫生,負笈澳洲習醫,赴美行醫逾20載至今,心臟專科醫生。 醫療制度發展至今,已非一項純粹「救死扶傷」的服務,其中涉及公共資源分配、緩急先後取捨、產業盈虧等等的考慮,很多醫療決定都很難以黑白區分,有時甚至關乎政治體制、社會民情、國際關係等因素。美國醫療科技位處全球先列,但在稱王稱冠的背後,引出很多具爭議性的課題。 劉醫生將會在”生活達人” 中和讀者分柝一些具體實例,讓大家對一些醫療情況和問題有不同角度的了解。“花旗醫生行醫記”原刊登於香港雅虎網站,經作者授權完整轉載。

留言分享

Send this to a fri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