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娛鬼神後娛人,中國古代傳統的木偶戲,始於喪葬俑人,以奠亡人。《通典》有云:「以偶人以戲,善歌舞,本喪家之樂也。」而偶戲於漢朝以後,才開始普及成為民間娛樂之一。時至今日,木偶戲歷年發展,經歷過高峰時期,也迎來當下的低谷。
黃暉師傅,入行操演偶戲四十多年,與一般人印象中「師傅」的形象不同,沒有凌厲的眼神或磅礴壓人的氣勢,一見黃暉師傅,基本上是想不出「慈祥」二字以外的形容詞。黃師傅指,當初因興趣入行,一做便是四十年,時至今日已成為香港偶戲界的代表人物,門生亦廣,卻沒有把自己以宗師自居,反而,他更像一位希望把畢生所學傳承給學生的老師。
黃師傅指:「碰到這些木偶就有如碰了白粉,明知它們不能賺大錢,自己卻喜歡着,沒有辦法」。追夢或許是年輕人的專利,但黃暉師傅告訴我們:堅持夢想才能修成正果。
主流的木偶戲包括有提線木偶(即「扯線公仔),掌中木偶及皮影戲。所謂提線木偶,即指一隻木偶以線操作,提線者不直接觸碰木偶,只以十六條基本線操作木偶的喜怒哀樂,抑揚頓挫。十六條基本線中,亦有四條「死線」,「死線」乃掌控木偶之基本平衡,分為「頭釘線」兩條,「胸前線」一條及「後背線」一條。眼見黃暉師傅於千絲萬縷之間操作木偶高跳低爬,拳頭手指每個動作無一不栩栩如生,不得不嘆服其心思之細密以及與傀儡之間的「默契」。
黃師傅亦向我們演示了掌中木偶及皮影戲的運作,以此展現出掌中木偶靈活生動的動作及以燈光糅合中國傳統雕刻藝術之美的皮影木偶戲。黃師傅指出,他希望將來亦有人可繼承他的木偶工藝,不欲令這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淪為舊頁,但慨嘆時至今日要讓年輕一輩付出半生去鑽研一種技藝基本上是天方夜譚。當提及何不把技藝傳授給女兒,黃暉師傅神情中亦流露出半分難過與歉意。原來師傅在女兒少時已把她送回湖南藝校學習偶戲,雖然女兒學成有功,但無奈回到香港難以銜接本地專上學校,師傅亦坦言自覺誤了女兒一生。
堅持傳統,從來不易。在香港,更似是痴人說夢。黃暉師傅年幼時追隨夢想,戮力習藝,最終得成一代師匠,本應為不少年輕晚輩學習之對象,但亦正如其本人所言,時移世易,也許是時代拒絕了他,是時代拒絕了偶戲。但黃暉師傅亦無因此輕言放棄,若時代不與我同行,便由我等追隨時代。黃暉師傅的徒弟們,積極嘗試以新科技融合傳統偶戲,正如他們2017年應邀與演藝學院共同研發以現代投影結合木偶皮影等,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成就,常於各地學校及不同機構演出並吸引了年輕一輩的興趣,黃師傅亦坦言:「唔變都唔得」。
傳統技藝能得以傳承,亦有賴新血入行學習,黃暉師傅認為做師傅,就不應「留一手」。黃師傅指,只要有人肯學,他便願意免費教,亦期望將來能把木偶傳承給弟子。克己所能,供子之學,為人老師、前輩、父親,也許黃師傅所甘願做的,就是背後默默扶持的,四十年前的追夢者。唐明皇《詠吟傀儡》中:「 刻木牽絲作老翁,雞皮鶴髮與真同; 須臾弄罷寂無事,還似人生一夢中。」彷彿亦與之相應。
黃暉木偶皮影有限公司
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L302
6333 6213(黃小姐 Janet) / 9217 1635(黃暉 先生)
採訪:麥文軒
攝影:梁詠俊
剪接:李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