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MRB AM1430 粵語廣播電臺     
花旗醫生行醫記

【花旗醫生行醫記】骨質流失非想像般快

骨質疏鬆症幾乎成為步入更年期婦女的頭號敵人,惟恐骨質流失加快,髖骨折隨時一觸即發。但《新英倫醫學雜誌》最新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這不過是「想當然」,骨質流失速度非想像般快,甚至可延至65歲才進行初檢,往後亦毋須頻密檢查骨質密度。

研究人員追蹤5,000名67歲或以上婦女超過十年,並先證實她們之前沒患上骨質疏鬆症。結果發現少於1%婦女骨質密度正常,少於5%有輕微低骨質密度,有10%在一年內進展至骨質疏鬆症。換言之,假如在60歲至70歲期間,骨質密度處於正常水平,未來五年出現骨質疏鬆症機會不大,除非有其他突發事件,如服用高劑量類固醇。無獨有偶,美國疾病及預防控制中心亦發表另一全國調查報告,結果指七成65歲以上婦女並沒有患上骨質疏鬆症。因此,美國聯邦保險計劃准許每兩年檢查骨質密度一次,根本沒有需要,因為骨質流失速度絕非想像般快,現行措施有浪費資源之嫌。

自1995年開始,一種聲稱能減少骨質流失的藥物面世,醫生每二話不說便處方予骨質密度稍微低一點、而非臨界點的停經婦女;同時亦向非臨床診斷為「骨質疏鬆症」的中老年婦女用藥。可是藥物的副作用陸續浮現,如罕見的顎骨壞死、大腿骨骨折等。於是專家建議服用此藥五年後,須停止一段時間後,方能再服用。

既然骨質非想像般急速流失,加上藥物長遠副作用成疑,我們不妨回到基本,從日常飲食和生活習慣做起,預防骨質疏鬆:(一)多進食乳類食品及深色蔬菜,增加鈣質攝取;(二)多做負重運動,有助增加骨質;(三)保持適當體重,過瘦較易罹患骨質疏鬆,過胖又會造成膝蓋負荷。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
劉廣潤醫生
美國南加州心臟中心主任 - 香港土生土長的劉廣潤醫生,負笈澳洲習醫,赴美行醫逾20載至今,心臟專科醫生。 醫療制度發展至今,已非一項純粹「救死扶傷」的服務,其中涉及公共資源分配、緩急先後取捨、產業盈虧等等的考慮,很多醫療決定都很難以黑白區分,有時甚至關乎政治體制、社會民情、國際關係等因素。美國醫療科技位處全球先列,但在稱王稱冠的背後,引出很多具爭議性的課題。 劉醫生將會在”生活達人” 中和讀者分柝一些具體實例,讓大家對一些醫療情況和問題有不同角度的了解。“花旗醫生行醫記”原刊登於香港雅虎網站,經作者授權完整轉載。

留言分享

Send this to a fri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