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MRB AM1430 粵語廣播電臺     
花旗醫生行醫記

【花旗醫生行醫記】肥,沒半點好處!

若不及時制止「肥下去」,幾可預料,肥胖將成本世紀最嚴重的公共衛生災難。隨著全球化高速列車穿州過省,走遍大江南北,肥仔肥女肥佬肥婆再不是北美獨有街景,亞洲區癡肥人口正逐步上升。

一直以來,肥胖帶來的健康問題多圍繞心血管病,如心肌壞死、冠狀動脈硬化、中風等;但愈來愈多研究顯示,肥胖跟多種癌症扯上密切關係。根據美國疾控中心、北美中央癌症登記協會、美國癌症學會等長期進行追蹤研究,三分一癌症跟肥胖及少運動有關,其中包括結腸直腸癌、腎臟癌、消化道包括胃、食道、肝臟、膽囊、胰臟癌、以及女性子宮癌、乳癌等;即使被診斷患上癌症後接受治療,肥胖人士存活率亦較正常體重者為低。

肥胖何解跟癌症扯上關係,醫界雖未完全掌握,但已知因素頗多,最主要機制是由荷爾蒙改變引起癌症機率增加。首先,肥胖引起瘦蛋白分泌增多,瘦蛋白接下來影響絨毛膜性腺刺激產生的雄激素減少製造與分泌,雌激素卻不受影響。但雌激素比雄激素更容易增加組織接受癌細胞結合,引發癌症的內分泌素。另外,肥胖引起胰島素抗拒,血中胰島素增多,而胰島素刺激增加的雄睪甾酮血中濃度隨之增加、性荷爾蒙結合蛋白隨之降低。這二者恰巧都是與性器官癌症機率增加有關。此外,脂肪細胞愈多的人,雄甾烷二酮轉變為雌激素速度愈快。

因此,體脂肪愈多者,癌症機率愈高,尤其蘋果型的上半身肥胖,危險度更高。肥胖時間持續愈長,荷爾蒙引發的癌細胞刺激結果也累積上升。以乳癌為例,女性以18歲體重為基準,及至中年後體重增加達20磅者,跟體重些許增加或沒有增加者比較,乳癌機率整整增加一倍。

是故,減重乃最有效減低患癌風險。低油飲食再配合運動,將體重減低,即使在中年以後才減,也可減少相當程度的乳癌、子宮癌、結腸直腸癌風險。不過,千萬別讓體重上上下下波動太大,如此對荷爾蒙效應有更不利結果。

健康其實很簡單,偏方未必管用,飲食、運動與體重控制才是根本之道。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
劉廣潤醫生
美國南加州心臟中心主任 - 香港土生土長的劉廣潤醫生,負笈澳洲習醫,赴美行醫逾20載至今,心臟專科醫生。 醫療制度發展至今,已非一項純粹「救死扶傷」的服務,其中涉及公共資源分配、緩急先後取捨、產業盈虧等等的考慮,很多醫療決定都很難以黑白區分,有時甚至關乎政治體制、社會民情、國際關係等因素。美國醫療科技位處全球先列,但在稱王稱冠的背後,引出很多具爭議性的課題。 劉醫生將會在”生活達人” 中和讀者分柝一些具體實例,讓大家對一些醫療情況和問題有不同角度的了解。“花旗醫生行醫記”原刊登於香港雅虎網站,經作者授權完整轉載。

留言分享

Send this to a fri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