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MRB AM1430 粵語廣播電臺     
花旗醫生行醫記

【花旗醫生行醫記】美推「減鹽」運動

鹽屬調味料,旨為提升食物味道,只要適可而止,一般無損健康。但隨著加工食品日趨普及,加上出外用膳已成習慣,我們對鹽味的依賴愈來愈大,甚至愈食愈鹹,結果令鈉〈增加血管硬化〉和鉀〈幫助血管放鬆〉的攝取比例愈扯愈遠,增加罹患高血壓、中風,及心血管病的風險。

人體所需的鈉含量極少,平均每日攝取量為220毫克,但美國人平均每日攝取卻高達3,400毫克,高出所需15倍〈註一〉。何解美國人愈食愈鹹?自七十年代起,加工食品及餐館膳食大量倚賴鹽來提升食物味道及延長食物保質期,因為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把鹽歸類為「一般視為安全」(general recognized as safe, G.R.A.S)之列,因此食品製造商沒被限制用鹽份量,結果連番茄、馬鈴薯等含豐富鉀的食品也被「加工」變成高鈉食品,人體攝入鈉與鉀更趨失衡。事實上,九成美國人是從鹽攝取鈉,其中四分三是透過加工及餐館食物得來的,極少是從家中煮熟食物或餐桌鹽而來。

有見及此,紐約市衛生部門旋即發起全國「減鹽」運動(National Salt Reduction Initiative),目標對象是食品製造商及食肆,已有28家全國性食品加工公司、零售商店、連鎖超級市場等加入,期望在2014年能夠逐步把產品減鹽25%。假如全國「減鹽」成功,每年至少能預防十萬人死亡。

由自身開始,普羅大眾應減少進食加工肉類,多吃新鮮蔬菜及乳製品;透過進食甜瓜、香蕉、橙、葡萄、黑莓等來攝取鉀。若出外用膳,要求把沙律醬放在旁邊、二人共享一套餐,將鈉含量減半;若食物太鹹,要求更換;盡量避免進食快餐店食物,因為一餐已達全天攝取量。此外,購買食品時宜多加留意營養標籤,盡量選擇低鈉、甚至無鹽食品。

別小覷每天一小步,卻為自己健康行出一大步!

註一:根據美國營養膳食建議,兩歲或以上人士,每日最多只可攝取2,300毫克〈即大約一茶匙〉;但50歲以上人士、美國黑人、高血壓人士、糖尿病患者及慢性腎衰竭患者,則每日攝取不能多於1,500毫克。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
劉廣潤醫生
美國南加州心臟中心主任 - 香港土生土長的劉廣潤醫生,負笈澳洲習醫,赴美行醫逾20載至今,心臟專科醫生。 醫療制度發展至今,已非一項純粹「救死扶傷」的服務,其中涉及公共資源分配、緩急先後取捨、產業盈虧等等的考慮,很多醫療決定都很難以黑白區分,有時甚至關乎政治體制、社會民情、國際關係等因素。美國醫療科技位處全球先列,但在稱王稱冠的背後,引出很多具爭議性的課題。 劉醫生將會在”生活達人” 中和讀者分柝一些具體實例,讓大家對一些醫療情況和問題有不同角度的了解。“花旗醫生行醫記”原刊登於香港雅虎網站,經作者授權完整轉載。

留言分享

Send this to a fri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