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MRB AM1430 粵語廣播電臺     
花旗醫生行醫記

【花旗醫生行醫記】搭橋與通波仔 孰優孰劣?

對醫療科技的常識(common sense)理解,不少人總認為「舊不如新」,換言之,治療方法當然愈新愈好。

冠狀動脈心臟病最常用的手術治療有「搭橋」及「通波仔」,前者面世較後者早十多年,在「貪新忘舊」的醫界定律下,「通波仔」成為當今心臟手術主流。在美國,不少專長冠脈搭橋術的大國手竟也投閒置散,收入大幅下降。

由美國胸、肺、血協會(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資助的最新研究顯示,「通波仔」術後死亡率比「搭橋」高出4.4%。調查分析2003至2007年醫療保險計劃(Medicare)中的190,000名病人,結果發現16.4%施以「搭橋」手術病人四年後死亡;而做「通波仔」手術卻高達20.8%。

其實獲得類似結果的研究並不罕見。一項研究比較在紐約州所有「搭橋」及「通波仔」病人的療效,結果表明在多支冠脈病變中,「搭橋」勝於「通波仔」。利用「搭橋」治療的病人,其死亡率或心肌梗死率較低,其再次血管重建率也更低。

事實上,2004年美國心臟病學院及美國心臟病協會發出的臨床指南中,亦說明冠脈搭橋在以下情況應視首選治療:
•    左主冠狀動脈病變
•    所有三支冠狀動脈病變(左前降支、右冠狀動脈和左迴旋支)
•    不適合通過介入治療的疾病

翌年,兩組織發出指南再進一步指出:在合併其他高風險疾病,如嚴重心功能不全或糖尿病患者,冠脈搭橋更是首選治療。

醫療從來不是跟風或趕潮流的玩意,每個病人皆有其獨特狀況,不能一概而論或想當然。讓我們撇開常識理解、醫療走勢、醫生收入等成見,純粹從個別病人本身利益出發,權衡「搭橋」及「通波仔」兩種心臟心術孰優孰劣,至為明智。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
劉廣潤醫生
美國南加州心臟中心主任 - 香港土生土長的劉廣潤醫生,負笈澳洲習醫,赴美行醫逾20載至今,心臟專科醫生。 醫療制度發展至今,已非一項純粹「救死扶傷」的服務,其中涉及公共資源分配、緩急先後取捨、產業盈虧等等的考慮,很多醫療決定都很難以黑白區分,有時甚至關乎政治體制、社會民情、國際關係等因素。美國醫療科技位處全球先列,但在稱王稱冠的背後,引出很多具爭議性的課題。 劉醫生將會在”生活達人” 中和讀者分柝一些具體實例,讓大家對一些醫療情況和問題有不同角度的了解。“花旗醫生行醫記”原刊登於香港雅虎網站,經作者授權完整轉載。

留言分享

Send this to a fri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