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MRB AM1430 粵語廣播電臺     
花旗醫生行醫記

【花旗醫生行醫記】亞、拉裔不熱衷癌症篩查

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年前發表報告,顯示2004年美國癌症死亡人數連續第二年減少,且降幅為歷年最大,比2003年減少3,014人,其中男性減少1,160人,女性減少1854人。

時任總統布殊特別前往華府郊外的國家衛生總署參加慶祝,對此項成就表示嘉許之餘,並藉此場合敦促國會立法,禁止「遺傳歧視」(genetic discrimination),不准保險公司基於遺傳傾向〈例如患癌機率〉拒保。此舉用意在於鼓勵美國民眾對重大疾病及早檢驗。

協會指出,癌症死亡減少的主因,包括減少抽菸,以及偵測和治療大腸直腸癌、乳癌和前列腺癌的技術改善。2004年,大腸直腸癌患者的死亡人數減少最多,男性死者比前一年減少1,110人,女性死者減少1,094人。前列腺癌和乳癌的死亡人數也出現下降。

可是,根據美國疾控中心最新統計,相比白人和黑人,亞裔及拉丁裔民眾並不熱衷美國防禦疾病工作小組(United State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建議進行大腸直腸癌、乳癌及子宮頸癌的定期篩查。例如小組目標有81.1%婦女每兩年進行乳房X光造影篩查,但只有64.1%的亞裔及69.7%拉丁裔婦女按建議進行,相對之下,白人有72.8%,黑人有73.2%。事實上,近年美國白人癌症病發率、死亡率都有下降,但亞裔癌症病發率及死亡率則僅微幅減少,亞裔女性甚至有輕微上升。

究其原因,多面而複雜,如認知不足、文化差異、醫生欠積極解釋等。但面對美國每天有1,500人死於癌症,如對部分普及癌症進行定期篩查,確實有助及早阻截和治理,減少發病和死亡,當局必須針對亞、拉裔民眾,加強宣傳和教育。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
劉廣潤醫生
美國南加州心臟中心主任 - 香港土生土長的劉廣潤醫生,負笈澳洲習醫,赴美行醫逾20載至今,心臟專科醫生。 醫療制度發展至今,已非一項純粹「救死扶傷」的服務,其中涉及公共資源分配、緩急先後取捨、產業盈虧等等的考慮,很多醫療決定都很難以黑白區分,有時甚至關乎政治體制、社會民情、國際關係等因素。美國醫療科技位處全球先列,但在稱王稱冠的背後,引出很多具爭議性的課題。 劉醫生將會在”生活達人” 中和讀者分柝一些具體實例,讓大家對一些醫療情況和問題有不同角度的了解。“花旗醫生行醫記”原刊登於香港雅虎網站,經作者授權完整轉載。

留言分享

Send this to a fri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