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MRB AM1430 粵語廣播電臺     
花旗醫生行醫記

【花旗醫生行醫記】不健康的下一代

為數不少美國人自小養成「惡」習,如愛吃「垃圾」食物,愛坐不愛動等,導致早於兒童階段已漸露冠心病端倪,禍延危機之大,絕非危言聳聽。為此,美國聯邦政府決定採納心臟協會建議的七大項目列作評估公共健康指標:飲食習慣、體重、吸煙、運動量、膽固醇、血壓、血糖等,並從兒童時期起作定期評估,希望力挽不健康下一代於狂瀾。

其實早於六、七十年代,在越戰陣亡的美軍屍體陸續運返華盛頓解剖,發現部分只得十七、八歲的年青軍人血管已積聚不少脂肪,當時醫學界已肯定「年青不等於心血管健康」,近半世紀以還,美國兒童及青少年的心臟病危機,一直有增無減。

美國疾病預防及控制中心由2003至2008年,追蹤調查5,450名12至19歲兒童及青少年,並根據上述七大項目進行健康評估,撇除飲食習慣,只有16.4%的男孩和11.3%的女孩在餘下六項評估屬理想。研究人員發現,超過九成兒童的血壓屬理想;八成17歲或以下者不吸煙,但及至18歲成年之後,不吸煙下降為60%至70%。

尤令人擔心者,沒有一個兒童的飲食習慣符合膳食建議,即每天包含五類營養食物,其中四份半須為蔬果類、三份全麥類;另每周兩份魚類、少吃高鹽和高糖等加工食品;但只有約20%兒童符合兩至三項膳食建議。此外,50%男孩及60%女孩沒有每天運動一小時,更有10%至20%從不運動。還有,三成30%至45%膽固醇水平欠理想,三分一過重或癡肥。

上述一大堆可怖數字,正正反映我們的下一代健康情況堪虞;若不及時改善及矯正,幾可肯定他們逃不過心血管病的魔掌。贏得健康沒有捷徑,不可躲懶:均衡飲食、恆常運動、充足休息乃不二法門。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
劉廣潤醫生
美國南加州心臟中心主任 - 香港土生土長的劉廣潤醫生,負笈澳洲習醫,赴美行醫逾20載至今,心臟專科醫生。 醫療制度發展至今,已非一項純粹「救死扶傷」的服務,其中涉及公共資源分配、緩急先後取捨、產業盈虧等等的考慮,很多醫療決定都很難以黑白區分,有時甚至關乎政治體制、社會民情、國際關係等因素。美國醫療科技位處全球先列,但在稱王稱冠的背後,引出很多具爭議性的課題。 劉醫生將會在”生活達人” 中和讀者分柝一些具體實例,讓大家對一些醫療情況和問題有不同角度的了解。“花旗醫生行醫記”原刊登於香港雅虎網站,經作者授權完整轉載。

留言分享

Send this to a friend